糖尿病是由於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所造成。人體的胰臟位於胃的後面,長約15公分,寬約5公分,厚約3公分,形狀扁平細長,呈淡紅白色,彈性良好,有如橡皮一般。其主要任務是分泌胰島素流入12脂腸,以幫助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的消化。在另一方面,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,也不需經由管道,直接分泌給周圍的血管,在經由血液輸送至全身,以利細胞吸收。如果胰島素分泌不足的話,流入血液的胰島素就會變少,使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。

糖尿病的自覺症狀:

  • 經常口乾舌燥,容易疲勞。
  • 食慾亢進,雖然吃了很多,但很快又餓。
  • 視力模糊,眼睛容易疲勞。
  • 不知不覺中體重迅速下降。
  • 手腳有時容易麻痺或刺痛,有時腳底沒有知覺。
  • 皮膚乾燥,被蚊子咬傷或外傷很久才好。
  • 容易口渴,不斷的喝水,小便頻繁,每天的尿量可高達4-5千CC,晚上睡覺還要起床喝水2-3次。

糖尿病的後遺症:

 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,糖尿病在國內10大死因排名第5,而每年因糖尿病死亡人數仍然不斷上升,在台灣每年均有1萬多人死於糖尿病。雖然藥物可以降血糖,但有其副作用。根據統計,接受傳統療法的糖尿病人,在15年內沒有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只有百分之十五。

  自從1922年加拿大的班亭(F.G.Banting)和貝斯特(C.H.Best)發明胰島素以來,糖尿病人雖被控制,但是每年死於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並未減少。傳統醫學倒果為因,知控制血糖欲求療效,不重視病人的整體營養健康,無異是緣木求魚。統醫學告訴我們,只要只要將血糖控制適當,及不會有併發症發生。可是截至目前為止,我們幾乎還沒有發現一個只求控制血糖而沒有併發症的病例。

  胰島素的發現造成全球的轟動,翌年班亭貝斯特得到諾貝爾獎,而被醫學界視為治療糖尿病的仙丹而大加宣揚。但是對於糖尿病,只要攝取一些大豆蛋白或者多吃一些帶有酸味的水果,血糖就會穩定。只是有人認為這只是食品不是藥物,不會有效果。在此有一個問題,胰島素比較有名而已。

  美國有機農法專家羅岱爾就曾指出:「現代社會是個發狂的社會,之所以會變成這樣,理由是20世紀這個時代,將科學技術奉為神旨,而且將整個社會賣給這個神旨。」受到這個感覺的妨礙,讓大家見不到真相。所以胰島素會比大豆蛋白更優秀,那也是理所當然的。因為這個社會是發狂的社會。

  但是,胰島素的發現對人類的整體健康而言,也有他的反面。因為他先聲奪人,窒息了以後的研究發展,並使接受治療的病人早晚死於併發症。當1922年班亭貝斯特發現胰島素時,現代的營養學尚未萌芽。舉例維生素B群實例,B1發現於1926,B2>1928,B6>1934,B3>1937,B5>1939。大多數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發現更在此以後,這些營養素都可以降血糖。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,胰島素被視為仙丹,因為接受臨床實驗的病人完全是奄奄一息的末期糖尿病人,與今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完全不同。只是吃太多精緻食物加工食物,而缺乏多種必要營養素,造成胰島素的分泌不足,使血糖升高引發糖尿病。

  根據美國名醫兼營養學家畢勒,胰島素是有毒的物質,對血管壁有害,會造成動脈疾病。人體可以忍受胰島素的最長中毒時間約為25年。到時病人動脈會分解,雖著生命終止。胰島素和口服降血糖藥也破壞了甲狀腺功能,並對肝臟特別有害。

糖尿病的營養療法

  【我承認在我醫科畢業的數年間,我也以藥丸、飲劑和萬靈藥塞給我的病人。後來我後來我才好像馬克白一樣,決定把藥物拋給狗,我不要它。而我發覺狗才是真正聰敏的動物,他們只是聞一聞就快步離開了 ~畢勒醫師 】

 基本上,糖尿病是一種營養缺乏症。糖尿病人缺乏纖維素、維生素、礦物質和酵素造成食物代謝功能雜亂,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。而又吃太多精緻的碳水化合物,速食,肉類等精緻加工食品,造成胰臟過渡使用,導致內分泌失調,尤其是甲狀腺、副腎腺和腦下垂體,最後導致胰臟功能退化。而尿中有糖只是這種疾病的症候而已,非疾病本身。疾病本身是新陳代謝雜亂,只要加以匡正補充適當的營養素,血糖就不會升高。

  主食:糖尿病人的主食應吃含有纖維素的食物,包含五穀類、糙米、燕麥、小麥、喬麥、小米、高梁、紅豆、綠豆、四神等。這此食物也可以煮成粥來食用。在食用時要趁熱吃最好,溫度均6-70度,在這種溫度可以加速新陳代謝,增進胰島素的分泌。每餐盡量煮一餐的並當餐吃完。用餐過後半小時以血糖機檢測血糖的變化,以了解血糖是否正常。並應避免吃肉。

物理療法:萬一糖尿病惡化至腳指潰爛程度,每天早晚務必利用長波長的遠紅外線照射患部各30分鐘,使傷口癒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